找到相关内容308篇,用时2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地藏本愿经讲记㈢

    教化,分配转生六道,因此摩耶恭敬合掌,问地藏菩萨言:“圣者”,是尊称之辞,无事不通,谓之圣。佛母自说:“我是阎浮提人,我想知阎浮众生所造之业,差别如何,由业受,所感之果,其事又如何?请大圣为说之。” 【地藏答言:千万世界乃及国土,或有地狱,或无地狱。或有女人,或无女人。或有佛法,或无佛法。乃至声闻、辟支佛,亦复如是,非但地狱罪一等。】   地藏...

    圣一老法师

    地藏经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9/1003085472.html
  • 重庆华岩寺弘法讲经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(三)

    迄至于今,度脱众生,犹未毕愿,慈愍此世罪苦众生。复观未来无量劫中,因蔓不断,以是之故,又发重愿。 众生业苦无尽,迷惑造业,因惑造业,因业受苦,承受果报时,又生疑惑,恶性循环不断。众生受形式:、...,唯好食啖鱼鳖之属。所食鱼鳖,多食其子,或炒或煮,恣情食啖,计其命数,千万复倍。尊者慈愍,如何哀救?罗汉愍之,为作方便,劝光目言:汝可志诚念清净莲华目如来,兼塑画形像,存亡获。 此是地藏菩萨...

    重庆华岩寺

    |宗教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8/23260028101.html
  • 业与轮回

    种业力(现法受业和次生受业)或,或来世。若是现法受业和次生受业的业报没有实现,则成为既有业(ahosi-kamma)。能够感召后世业果的业力,无论何时何处,一有适当机遇,必定产生果报。只要生命的进程...潜意识的,都是一道流,一个不断生、异、灭的过程。在这一道流中没有一瞬的停留可以抓住。因而,根本没有永恒的“自我”,或说“个人”存在其中,而只是昙花一的万象。  匈牙利的心理学家弗尔基耶斯在《致精神世界...

    赵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31339515.html
  • 大幻化网坛城简介

    各个层面吸取暇满人身之精华,为此,我向诸方善男信女诚心祈祷!   唯然一次之亲见,能救地狱之畏惧。   稀有吉祥之坛城,显于多康五台山。   自身智幻化,所缚凡夫行境前,   特殊显现之...无量宫坛城的建筑特征谈起。   首先,幻化网坛城的地基是面积无边的巨大之轮,它象征不辖于十方,无有中边,如同无垠虚空般的密严身刹土。这一巨大轮体由四辐轮和中央部分组成,象征断除五种烦恼的五种智慧。在...

    丹增嘉措活佛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95443363.html
  • 重视并抓紧佛教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

    之奥旨乎。通三世者,现生作善作恶,现生获福获殃,谓之。今生作善作恶,来生获福获殃,谓之生。今生作善作恶,第三生,或第四生,或十百千万生,或至无量无边劫后,方受福受殃者,谓之后。后则迟早不定...属护自。戒杀可免天杀、鬼神杀、盗贼杀,未来怨怨相杀。鳏寡孤独,贫穷患难,亦当随分随力以行周济。岂戒杀放生之人,绝不作此项功德乎。然鳏寡等虽深可矜悯,尚未至于死地。物则不行救赎,立见登鼎俎以充口腹矣。又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43443660.html
  • 慧远研究

    慧远的三世因果说,慧远《三论》中指出:“业有三,一曰,二曰生,三曰后。(注16)”为现实生活中善人受祸、恶人得福作出了佛学的解释。慧远因确信神识不灭之说,又深惧生死无常与因果报应之苦迫,乃发...……故曰,色不离如,如不离色,色则是如,如则是色”。如此之见解已非小乘禅观,而已属大乘空观之性质了(注14)。  页269  (三)慧远的净土思想  慧远的净土思想系建立在《神不灭论》以及《三论》与...

    刘嘉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3148098.html
  • 远公慧远祖师

    既然符合,则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是势所必然。推究交臂之友的潜论,感悟到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能久住,都处于生灭成坏之中;看到、生、后相催逼,了解险趣的境界难以攀登。这些众多的同道贤人,所以戒慎恐惧,...写信说:  僧人不礼敬帝王,就是情所未了,理所未喻,这件大事,不能令其体不允。将这些意见呈上法师,法师可以申述不敬 帝王的意见。请认真考虑一下,必能释其所疑。  慧远给桓玄回信说:   称作沙门的人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31849790.html
  • 中国佛教和社会福利事业

    。   同书卷四分施主为上、中、下三种类型,下者为求得之施,中者为求得后之施,上者为怜悯之施。   布施通常也别为财施与法施。财施者一般指在家人,法施者一般指出家人。此外尚有各种布施,如三施...,决非为求报酬。如果施财而求所,这就不是真正的布施,而是假布施。真正的菩萨行的布施,是不求所的布施,此谓布施波罗蜜,以与求所的假名菩萨布施相区别。假名菩萨布施亦即凡夫布施。《优婆塞戒经》卷五说:...

    [日]道端良秀著 姚长寿节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24154394.html
  • 人间佛教的现代生命关怀

    ldquo;受、想、行、识”四蕴属于精神方面,包括情感、理性、心理、思维等精神象。佛教所说人身二十二根中有“苦根”,苦乃人天生所难免。   在佛教看来,无论从自然...ldquo;国土恩、众生恩”,“不为自己求安乐,但愿众生得离苦”,“广结善缘”,“慈悲济世”等等伦理要求,体现了...

    梁巧英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80559589.html
  • 中国佛教伦理文化与当代和谐社会的建设

    观念相互激荡,从而一方面化解了不同文化传统间的冲突,另一方面也部分改变了佛教以超越生死的寂灭为解脱的思想,使得中国佛教伦理文化更具功利性和世俗性,使得中国佛教伦理文化的影响日隆。其次,“三”和“神不灭思想”渗入并改造了印度佛教的因果报应论。东晋的佛学大师慧远通过作《三论》、《明报应论》和《形尽而神不灭》等文,改造了“现实受说”,指出应有“善恶始于此身,即此身受”的“”,“来生便受”的“生...

    杨 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83960196.html